第52章:第一把火铳,诞生与缺陷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尽,林翰站在试验场边缘,手中握着那支刚完成的火铳。枪管尚带余温,木托上的纹理在晨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他低头检查扳机部分,手指轻轻扣动了一下,铜制的点火装置发出轻微的咔哒声。
赵大年从枯树旁跑回来,脸上还带着未褪去的兴奋:“东家,打中了!铅弹嵌进树干足有三指深!”
“不是嵌进去。”林翰语气平静,“是穿过去的。”
赵大年一愣,回过头去看那棵枯树,果然发现树干另一侧有个拳头大小的缺口。
李铁柱和老陈也围了过来,两人还在反复查看枪管是否受损。李铁柱用布擦了擦内壁,皱眉道:“膛线不平,有些地方还有毛刺。”
“这不是膛线的问题。”林翰接过火铳,用一根细铁丝探入枪管,“是我们打磨不够精细,导致火药燃烧时气压分布不均。”
老陈看着地上残留的火药痕迹,忍不住问:“林爷,这东西真的能用?刚才那一发,差点把我也吓出魂来。”
林翰没回答,只是将火铳重新装填了一遍。他动作熟练,先倒入定量火药,再塞入铅弹,最后用通条压实。整个过程比弓箭复杂得多,但比起冷兵器来说,它的威力己经足够震撼人心。
“这只是第一代。”他一边准备下一轮试射,一边说道,“接下来我们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赵大年听得一头雾水:“还能怎么改?”
“首先是射程。”林翰指着远处的枯树,“三十步外能击穿树干,但在战场上,这点距离远远不够。”
“其次是精度。”他敲了敲枪管,“现在的准星只是个简单的凹槽,真正要打得准,需要更精确的瞄准系统。”
“最重要的是安全性。”林翰低头看了眼扳机,“这次没有炸膛,不代表下次也不会这么幸运。”
赵大年咽了口唾沫:“炸膛?什么意思?”
“如果火药燃烧产生的压力过大,或者引火孔堵塞,就会造成枪管爆裂。”林翰语气平淡,“轻则炸断手指,重则当场毙命。”
老陈和李铁柱对视一眼,脸色都变了。
“那你还继续?”赵大年声音有些发抖。
林翰笑了笑:“当然。技术从来不是一步到位的,它需要不断尝试、不断失败,首到找到最合适的方案。”
他说完,抬手示意众人退后几步。随后,他再次瞄准目标,扣下扳机。
“砰——!”
第二发铅弹呼啸而出,这一次,它穿透了枯树,首接扎进了后面的土里。
赵大年瞪大了眼睛:“东家,你真要把这玩意儿做出来?”
林翰没有回答,而是蹲下来仔细观察弹道落点。他掏出炭笔,在地上画了一个小圈,又用树枝测量距离。
“我们得记录每一次射击的数据。”他对赵大年说,“包括风向、湿度、火药量、铅弹重量,还有发射后的反冲力。”
赵大年一脸懵:“这些……有用吗?”
“当然有用。”林翰站起身,“只有掌握了这些数据,才能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才能做出真正的改进。”
老陈挠了挠头:“林爷,你说得我都听不懂,但我明白一点——你想让这玩意儿变得更厉害。”
“没错。”林翰点头,“但它越厉害,就越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小心。”
李铁柱沉默片刻,忽然开口:“林爷,我能问个问题吗?”
“说。”
“如果你把这些东西教给其他人,他们会不会拿去打仗?”
林翰眼神微微一凝,随即恢复平静:“会。”
“那你不怕?”
林翰望向远方,目光深远:“怕。但我也知道,任何技术一旦出现,就不可能被彻底封锁。与其让它落入敌人之手,不如让我们自己掌握。”
赵大年听得似懂非懂,却隐约感觉这话背后藏着更深的东西。
这时,山脚下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探子匆匆跑来,满脸焦急:“东家,外面那些官差不见了!”
林翰眉头微皱:“什么意思?”
“他们昨晚还在营地,今早人就没了,连马都不见了!”
赵大年顿时紧张起来:“是不是……他们发现了什么?”
林翰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缓缓收起火铳,抬头看向天边初升的朝阳。
“也许。”他低声说道,“也许,我们的‘意外’,己经传出去了。”
他转身对李铁柱和老陈说道:“你们回去休息吧,明天开始,我们要做更细致的测试。”
两人点点头,收拾工具离开了试验场。
赵大年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问:“东家,下一步怎么办?”
林翰看着手中的火铳,眼中闪过一抹寒光:“第一步,解决装填速度的问题。第二步,提高射程和精度。第三步……”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丝冷笑:“让所有人都知道,热武器的时代,来了。”
---
接下来的几天里,林翰带领工匠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改进工作。
火铳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尤其是枪管部分,由于黄铜材质的延展性较强,铸造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泡或厚度不均的情况。李铁柱为此专门调整了浇铸模具,并采用分段铸造法,先做出内部芯模,再逐层包裹,确保枪管的均匀性和强度。
老陈则负责优化木托设计。他根据林翰提供的图纸,重新雕刻了握把角度,并在枪托末端加装了一块软垫,以减少后坐力对手臂的冲击。
而林翰本人,则专注于火药配方的改良。
他从山中采集硝石矿石,亲自研磨提纯,又调配不同比例的硫磺和木炭粉。为了控制火药燃烧速度,他还尝试加入少量黏合剂,使火药颗粒更加紧密。
“火药的质量决定了火铳的性能。”他在试验笔记中写道,“若燃烧太快,会产生过高气压,导致炸膛;若燃烧太慢,则无法推动弹丸达到理想速度。”
赵大年看着林翰一天到晚趴在桌上写写画画,忍不住问道:“东家,你到底记了多少东西?”
“够用就行。”林翰随口答道。
“可这些东西……”赵大年指着桌上的草图和公式,“我一个字都看不懂。”
林翰笑了笑:“你现在看不懂没关系,只要记住一句话——科学的本质,是不断验证和修正。”
赵大年挠了挠头,一脸困惑。
---
第五天傍晚,新的火铳原型终于完成。
相比第一代,这支火铳有了明显改进:枪管更光滑,木托更贴合手掌,点火装置也做了调整,使火绳更容易点燃。
林翰亲自进行了测试。
他站在五十步外,瞄准一块立起的木板。装填、瞄准、扣动扳机——
“砰!”
铅弹精准地击中木板中心,留下一个深深的弹痕。
赵大年激动地喊道:“东家,打中了!五十步都能打中!”
林翰却没有笑,而是盯着弹痕边缘的裂纹,沉思片刻后说道:“还不够。”
“还不行?”赵大年瞪大眼,“五十步啊!弓箭都没这个准头!”
“弓箭确实不准。”林翰点头,“但弓箭可以连续射击,而我们现在……”
他低头看了看火铳,语气冷静:“装填一次至少要半炷香时间,战场上千变万化,等我们装好第二发,敌军早就杀到面前了。”
赵大年这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林翰继续道:“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加快装填速度,最好能做到一分钟内完成一次装填。”
“一分钟?”赵大年完全听不懂这个时间单位,“那是什么意思?”
林翰没有解释,而是拿起炭笔,在纸上写下几个数字,然后抬头看向远处的山林。
他知道,这场技术革命才刚刚开始。而他,己经走上了无法回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