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彩色书籍,市场新宠
门外敲门声打破了书房的宁静,周良看了眼苏锦,起身走向门口。夜色未深,但街巷己然寂静,来者脚步轻缓,却带着一丝急促。
他拉开门,一名身着青布短衫的男子站在门前,神情拘谨。见周良开门,连忙躬身行礼:“周先生,小人是工坊新来的匠人,姓陈,奉命前来协助印书事宜。”
周良微微一笑,请他入内。苏锦己将茶水端上,目光落在那人身上的时候,微微一凝。她并未说话,只是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你之前做过彩印?”周良问道。
那匠人点头:“听闻良锦书屋要印彩色书籍,工坊特地派我过来。我在染坊待过多年,也接触过一些颜料调配的活计。”
“很好。”周良眼中闪过一丝欣喜,“我们正需要有经验的人。”
接下来的几天里,良锦书屋开始筹备第一本彩色书籍。这是一本《诗画集》,收录了周良早年创作的几首诗词,并配以苏锦亲手绘制的插图。画风清丽,意境悠远,与文字相得益彰。
为了确保色彩与文字协调,周良召集了几位画师和工匠,围坐在后院的小屋里讨论方案。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颜色太浓会影响阅读,太淡又显不出层次。”一位画师说道。
“我们可以用分层印刷的方式。”周良指着桌上的试印纸张,“每种颜色单独刻版,按顺序叠加,这样既能保证清晰度,又能控制色彩分布。”
苏锦在一旁翻阅着一本古籍,忽然抬头:“或许可以借鉴丝织品中的晕染技法,在边缘处加入过渡色,让画面更自然。”
众人纷纷点头,觉得这个建议极妙。
试验开始了。他们先是调配出几种基本色调:朱红、靛蓝、藤黄、墨绿,再尝试在纸上进行叠加印刷。起初并不顺利,有的颜色覆盖不均,有的则在干燥后出现裂纹。经过多次调整,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配方和印刷压力。
当第一张完整的页面被取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是一幅描绘江南春景的插图,柳枝轻拂水面,桃花点点盛开,色彩柔和而鲜艳,仿佛跃然纸上。
“成了!”李学徒激动地低声喊道。
周良看着那页纸,嘴角缓缓扬起笑意。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成果,周良决定举办一场展示会。他亲自撰写请柬,邀请文人、书商、以及对书籍有兴趣的读者前来参观。
展示会在良锦书屋前厅举行,桌上整齐摆放着数十本样书,每一本都配有精美的彩色插图。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页上,色彩更加鲜活。
第一批客人陆续到来,有人拿起书翻阅,有人驻足欣赏插图,还有人低声交谈,议论纷纷。
“这……这是彩色的?”
“天哪,竟真能印出如此鲜艳的颜色!”
“比寻常黑白书册更吸引人,尤其适合孩童启蒙。”
一位年长的书商走到周良面前,仔细打量着手中的书册,眼神中满是惊叹:“周先生,此书若能批量印制,必成畅销之物。”
周良拱手笑道:“多谢夸奖,若各位有意合作,我们愿意提供技术支持。”
那位书商连连点头,当即表示愿意订下百本作为试销。
随着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书商前来洽谈,甚至有几位来自京城的大书铺也派人送来了意向书函。
然而,就在展示会即将结束时,苏锦注意到一个身影一首在角落里徘徊。那人穿着普通,但举止谨慎,时不时拿出一张纸片记录什么。
她不动声色地靠近几步,恰好听到那人低声对身旁同伴说:“回去告诉东家,良锦书屋果然掌握了彩印技术,必须尽快想办法应对。”
苏锦心中一紧,却没有立即行动,而是悄悄退回到周良身边。
“你发现了吗?”她低声问。
周良正在接待一位老友,闻言轻轻点头,语气平静:“注意到了,不过现在还不是揭穿的时候。”
展示会结束后,周良召集所有参与人员开会,总结经验,并安排下一步的生产计划。
“目前我们的印刷效率还不够高,如果订单增多,恐怕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周良看着众人,“所以,我们必须再次改良工艺,提高速度。”
李学徒提议:“或许可以增加印刷机的压力调节装置,让每一次压印都能保持一致。”
周良点头:“不错,我会重新设计滚筒结构,同时优化颜料的存储方式,避免氧化变质。”
苏锦则负责联系更多的书商,扩大销售渠道。她亲自拜访了几家信誉良好的书铺,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
随着彩色书籍的热销,良锦书屋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种前所未有的彩色书册,甚至有孩童将其当作珍宝收藏。
然而,正当一切看似顺风顺水之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产能不足。彩色印刷比传统黑白印刷复杂得多,每一页都需要反复调试,耗时耗力。即便日夜赶工,也无法满足市场的急速增长。
其次,竞争对手也开始蠢蠢欲动。几家原本默默无名的小书铺突然开始模仿良锦书屋的技术,试图抢占市场。更有甚者,暗中派人打听良锦书屋的配方和工艺。
周良对此早有预料,但他没想到事情来得这么快。
某日午后,他在整理账目时,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只有一句话:
**“若想保住良锦书屋,最好尽早收手。”**
周良看完,神色不变,将信折好,放入抽屉最底层。
苏锦走进来时,看到他的表情,便知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己经开始动手了。”她轻声道。
周良点头,目光坚定:“那就让他们看看,我们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良带领团队进一步优化印刷流程。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入了一种新的颜料稳定剂,使得色彩在干燥后不易褪色。同时,改进了印刷机的结构,使其更适合长时间连续作业。
而苏锦则加强了对外的宣传策略,通过举办讲座、赠送样书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彩色书籍的价值。
终于,在一个月后,良锦书屋推出了首批正式上市的彩色书籍。这些书一经发售,立刻引发抢购热潮。许多家庭争相购买,甚至有私塾先生将它们作为教材使用。
然而,就在所有人沉浸在成功喜悦之中时,一股暗流正悄然逼近。
那封匿名信的作者,究竟是谁?
那个在展示会上偷偷记录的身影,又代表着哪个势力?
这些问题尚未揭晓,而良锦书屋的命运,也在这场风暴来临之前,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