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口碑传播,小有名气
夜色尚未完全褪去,良锦书屋门前己有人影晃动。昨夜赵府那面“假印乱世”的大旗依旧高挂,但此刻却无人在意。更多人关注的是这家书屋的口碑——自开业以来,短短数日,镇上的读书人几乎都听说过这个名字。
周良和苏锦一大早就开了门,两人脸上带着倦意,眼神却格外清明。昨晚帮工带来的消息让整个书屋陷入短暂的恐慌,但他们并未被吓退。周良连夜写了两封呈文,一封递往县衙,说明书籍来源及印刷流程;另一封则通过熟人送往一位在京中任职的老学士手中。他清楚,若真要与赵文彬正面对抗,仅靠一腔热血远远不够。
清晨的阳光洒进店内,照在整齐排列的书架上,墨香西溢。苏锦一边整理柜台,一边轻声说:“今天来的人恐怕会比昨天还多。”
周良点头,目光落在门外几个低声交谈的年轻书生身上,“是啊,昨日那位公子买走十本诗集的事,怕是己经传开。”
果然,不到半个时辰,店门口便排起了长队。有老者拄着拐杖缓缓而来,也有孩童蹦跳着挤在人群最前头。周良站在门口迎接客人,笑容温和而坚定。
“诸位稍安勿躁,今日我们准备充足,保证每人皆能如愿。”他话音刚落,人群中便响起一阵掌声。
苏锦迅速安排帮工分发号牌,又在店内添置了几张桌椅,供等候的客人翻阅书籍。她穿梭其中,不时与熟客寒暄几句,气氛轻松而热闹。
“这书纸张厚实,字迹清晰,读起来顺畅得很。”一位中年男子翻阅着一本《楚辞》,连连称赞。
“可不是嘛,我还特意带了儿子来挑几本启蒙读物。”另一位妇人抱着孩子,在《千字文》前驻足许久。
周良听后心中一暖。他知道,正是这些真实的好评,才让良锦书屋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市场。活字印刷虽非他首创,但他改良后的工艺更高效、成本更低,且质量丝毫不逊于雕版。更重要的是,他对书籍内容的筛选极为严苛,每本书都经过反复校对,确保无误才会上架。
午后,一位身着青衫的儒雅老者缓步走进书屋。他环顾西周,目光落在墙上的对联上,微微颔首。
“纸上春秋藏万象,书中日月映千光……好句。”
周良见状,立刻迎上前,“这位先生可是寻书?”
老者转过身,目光温和地打量着他,“听闻你们这有一套新编的《唐诗三百首》,可否让我看看?”
“当然。”周良亲自取下一册,递给对方。
老者翻开一页,细细阅读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此书选篇精当,注解详尽,尤其你这活字印刷,竟比雕版更为工整。”
“多谢夸奖。”周良微笑道,“其实我每日都会亲手校对一部分,务求不出错漏。”
老者点点头,将书合上,郑重地问道:“不知你们是否愿意为我印制一批私塾教材?我名下有三家书院,学生众多,若能用上这般书籍,定能事半功倍。”
周良一喜,连忙应允,“自然可以,只是不知先生需要多少册?”
“第一批先五百册吧,若反响不错,后续还会追加。”
这一单生意,不仅意味着稳定的收入,更是一次极好的宣传机会。周良送走老者后,回头与苏锦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
傍晚时分,账目清点完毕。苏锦拿着账簿,眉眼间满是笑意,“今日营业额比昨日多了三成,照这个趋势下去,一个月内就能回本。”
周良接过账簿,随意翻看几页,忽然停顿了一下。他的眉头微微皱起,指着一笔数字,“这笔钱,是谁给的?”
苏锦凑近一看,也愣住了,“我记得这是那位朗诵《登鹳雀楼》的公子留下的金叶子,当时他说要十本精装诗集,我们就按市价收了他五两银子,剩下的……”她顿了顿,“没还给他。”
周良沉思片刻,低声道:“这个人,恐怕不是普通的买家。”
苏锦也察觉到不对劲,“难道……他是有意支持我们?”
周良没有回答,而是将那笔款项单独记下,并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问号。他隐隐觉得,这枚金叶子背后,或许藏着更大的意图。
夜幕降临,书屋终于恢复了安静。周良坐在柜台后,望着窗外灯火阑珊的街道,思绪万千。
“今天,我们真的赢了吗?”苏锦靠在他身旁,轻声问道。
“至少,站稳了脚跟。”周良握紧她的手,“但赵文彬不会善罢甘休。”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身影闪入店内,神色慌张。
“周公子,苏姑娘!”来人是昨日那位米铺老板的伙计,“我家老爷请您二位明日务必去一趟米铺,有要事相商。”
周良与苏锦对视一眼,心中升起一丝不安。他们知道,这场较量远未结束,而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
灯光摇曳,映出两人并肩的身影。远处赵府的方向,那面写着“假印乱世”的旗帜仍在风中飘扬,仿佛在无声宣告,一场更大的风波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