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二百四十六章 陶衣

执掌风 雲影流光 4202 字 2025-07-07

苏州府吴江县的陶家弄,自打有窑场那天起,青石板路上就总沾着星星点点的陶泥。陶坊的木窗棂外,总蹲着个扎着麻花辫的小丫头,手里攥着块泥,看窑工往炉里添松枝。那丫头叫阿陶,生下来三个月爹娘就没了,是老陶匠陈师傅捡回来养的——说是捡,倒不如说老天爷特意送的:这丫头从五岁起,能把碎成渣的陶片蘸上泥,往窑里一烧,竟比原先还光润三分。

"阿陶,来搭把手。"陈师傅的声音从窑前传来。阿陶甩了甩手上的泥,小跑过去。炉口正往外冒热气,映得她鼻尖上的泥点忽明忽暗。陈师傅捧着个缺了口的粗陶碗,碗沿的裂痕像道月牙:"这是王屠户家的,他媳妇摔了,非说这碗盛过儿子的满月酒,死活要修。"

阿陶蹲下来,指尖轻轻抚过裂痕。陶泥在她掌心暖成软玉,她揪下一小团,按在缺口上,又用竹片细细刮平。陈师傅眯眼瞧着,忽然叹口气:"阿陶啊,你这手,修的不是器物,是人心。"

话音未落,窑外传来车马声。一辆青帷马车停在陶坊门前,车帘掀开,露出个穿湖蓝锦袍的男人。他腰间挂着块羊脂玉佩,却掩不住袖口的磨损——像是被什么利器反复刮过。阿陶注意到他右手小指缠着纱布,渗出淡淡血痕。

"陈师傅。"男人拱了拱手,声音像浸了水的琴弦,"在下姓沈,祖传一件定窑白瓷,前日宴客时被仆人碰碎了。"他从怀里掏出个锦盒,打开来,三十多片碎瓷在缎子上闪着冷光,"听说您这儿有个小师傅,能把碎陶修得比新的还妙?"

陈师傅擦了擦手:"沈公子,阿陶的手艺是祖传的,可......"

"不碍事。"沈公子打断他,目光落在阿陶脸上,"我只要修得看不出痕迹,价钱好说。"他指节叩了叩锦盒,"这瓷是我母亲的陪嫁,她走得急,临终前还攥着碎片说'要圆'......"

阿陶望着那些碎瓷,忽然觉得指尖发烫。每片瓷的裂痕里都凝着些东西:有烛泪凝固的痕迹,有茶渍晕开的纹路,还有半枚模糊的指纹——像是婴儿的小手,曾在瓷里抓过糖霜。

"阿陶?"陈师傅轻声唤她。

阿陶咬了咬嘴唇,蹲下来。她挑了片最大的瓷片,蘸了新调的泥浆,轻轻贴在缺口上。陶泥像活了似的,顺着裂痕爬进去,填满每道细缝。她又取了竹片,在表面刮出细密的纹路——那是定窑特有的"泪痕",本是烧制时的瑕疵,此刻倒成了天然的伪装。

窑火烧了整夜。次日清晨开窑时,沈公子的白瓷己恢复如初。釉色白得像新雪,连最细的冰裂纹都找不着,仿佛从未碎过。陈师傅眯眼瞧了又瞧,连拍大腿:"绝了!阿陶这手,真是......"

"谢陈师傅。"沈公子捧起瓷瓶,指尖却在釉面上轻轻一蹭。他猛地缩回手,脸色骤变——那触感不对!定窑白瓷该是滑如凝脂,可此刻他的指尖像被撒了把细盐,又涩又痒。

"沈公子?"陈师傅察觉异样。

沈公子没答话,跌坐在凳上。他解开锦袍,露出右臂:皮肤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粗糙,像蒙了层陶土。他颤抖着摸向脸,镜中映出的面容己面目全非:鼻梁高挺如陶坯,眼尾垂着两道泥纹,连嘴唇都泛着釉色的青灰。

"你......你对它做了什么?"他踉跄着扑向阿陶。

阿陶后退两步,撞翻了泥盆。陶泥泼在地上,竟渗出暗红的血。"我......我只是用陶泥补了裂痕......"她的声音发颤,想起昨夜烧窑时,窑火里飘出的不是烟火气,而是股熟悉的腥甜——像极了王屠户家媳妇摔碗时,从她袖口渗出来的血。

"你当这是普通的修补?"沈公子的声音变得沙哑,"这瓷是用我母亲的骨血祭的窑!当年为了烧这只梅瓶,我娘跪在窑前求了三天三夜,最后......"他突然抓住阿陶的手腕,指甲几乎掐进肉里,"你补的不是瓷,是把我的命续给了它!"

阿陶的手腕传来灼痛。她看见自己的皮肤下浮出细密的纹路,和沈公子臂上的陶衣一模一样。那是昨夜烧窑时,她为了让瓷更完美,偷偷往泥里加了自己的血。

"原来......原来修补的代价,是要拿自己的命去填。"陈师傅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阿陶,你娘临终前留的这个,你该看看了。"

阿陶打开布包,里面是块残缺的陶片,边缘的纹路和她手上的陶衣分毫不差。布包底下压着张纸条,是她娘的字迹:"阿陶,娘是窑奴的女儿,生下来就被刻上了陶衣。那些纹路不是装饰,是窑神给窑奴的记号——我们修补器物,是用自己的命换它们的完整。可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修补,不是让器物完美,是让用它的人,学会和破损和解。"

沈公子的哭声在窑房里回荡。阿陶望着自己手上的陶衣,忽然笑了。她蹲下来,捡起地上的陶泥,在沈公子的瓷瓶上轻轻一按——这次,她没再掩盖裂痕,反而顺着碎瓷的纹路,添了几笔粗陶特有的拙朴。

"这样也好。"她轻声说,"裂痕也是瓷的一部分,就像伤疤是人的故事。"

从那以后,阿陶的陶坊多了块木牌,上面写着:"只修贫家物,不补富贵瓷。"她补的碗会留着缺口,补的壶会带着磕痕,可每个来取器物的人都说:"这纹路真好看,像画上去的。"

有人问她:"阿陶,你这手艺叫啥?"

阿陶摸着手上的陶衣,说:"叫'陶衣'。不是给器物穿衣服,是让每道裂痕都活过来,替主人记住那些没说出口的故事。"

后来,吴江县的老人常说,陶家弄的窑火里有位陶神。她总蹲在炉边,用陶泥修补人间的遗憾。那些补过的器物上,都留着她独特的纹路——那是窑神的指纹,也是活着的印记。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