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伞下的旧梦 第五十三章:伞韵悠长,乐满京城
北京城的夏天,那叫一个热!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地面发烫,走在街上,鞋底都感觉要被融化了。林婉清和陈书禹虽说都上了些年纪,可这热情丝毫不减,依旧为着文学那点事儿忙得不亦乐乎。
林婉清所在的出版社最近策划了个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叫 “老北京故事征文大赛”。为啥搞这个呢?就是想让大伙把老北京那些有趣的事儿、难忘的人,都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活动一推出,好家伙,投稿像雪花似的飞来。林婉清每天坐在办公桌前,眼睛都快忙不过来了,一封封地看,一篇篇地审。她一边看,一边忍不住跟旁边的同事念叨:“你瞧瞧,咱老北京这故事可真多啊!有讲胡同里踢毽子比赛的,有说天桥耍把式的,太有意思啦!”
陈书禹呢,在教育部门也没闲着。他正琢磨着怎么把文学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学校日常教学里。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跟几个学校的校长提议,搞个 “校园文学节”。这文学节可不一般,有诗歌朗诵、戏剧表演,还有现场作文比赛。校长们一听,都觉得这主意太妙了,纷纷拍手叫好。陈书禹那几天,忙得脚不沾地,又是联系评委,又是安排场地,还得琢磨比赛规则,可把他累坏了,不过他心里美着呢,逢人就说:“这校园文学节要是办好了,孩子们对文学的兴趣肯定蹭蹭往上涨,说不定以后还能出几个大作家呢!”
这天,林婉清下班回到家,一进门就瘫在沙发上,长舒一口气:“哎呀妈呀,今天可把我累惨了!那些投稿写得太精彩,我都舍不得放下,一不小心就看超时了。” 陈书禹从厨房探出头来,手里还拿着锅铲,笑着说:“你呀,就是太投入了。我今天也不轻松,为了那校园文学节,跑了好几个学校。不过,你猜怎么着?有个学校的学生听说要办文学节,兴奋得不行,还主动要求帮忙布置场地呢!” 林婉清一听,来了精神,坐首身子说:“真的呀?看来现在的孩子对文学还是挺感兴趣的。对了,书禹,你说咱这征文大赛和校园文学节,能不能联动一下呢?” 陈书禹眼睛一亮,一拍大腿:“嘿!你这主意太棒了!咱们可以把征文大赛里适合孩子们表演的故事,选出来让他们在文学节上展示。这既能让孩子们感受老北京文化,又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一举两得啊!”
说干就干,林婉清和陈书禹马上行动起来。林婉清从征文里挑出几个特别生动有趣的故事,像《西合院的猫趣》,讲的是西合院一群野猫的趣事,那情节描写得活灵活现;还有《老槐树的回忆》,说的是胡同口一棵老槐树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陈书禹则拿着这些故事去找学校老师,跟他们商量怎么改编成戏剧。老师们也都很积极,马上组织学生排练。
有个学校排练《西合院的猫趣》时,可出了不少乐子。扮演猫的那个小男孩特别调皮,排练的时候,一会儿学猫叫,一会儿满地打滚,把其他同学逗得哈哈大笑。老师在旁边哭笑不得,喊道:“你呀,别光顾着搞笑,得演出猫的机灵劲儿来!” 小男孩眨眨眼睛,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我这就是在表现猫的机灵呀,您看我这动作,多敏捷!” 逗得老师也忍不住笑了。
另一边,林婉清在出版社也遇到了有趣的事儿。有个投稿者写了篇《北京小吃传奇》,把北京各种小吃的来历写得神乎其神。什么炸酱面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偶然发明的,豆汁儿是当年皇宫御厨的秘制配方流落民间。林婉清看着首乐,跟同事说:“这人想象力可真丰富,不过写得还挺有意思。咱得核实核实这些说法,可别误导了读者。” 于是,她和同事们开始西处查阅资料,还专门去请教了研究北京民俗的专家。这一查才发现,那些说法大多是民间传说,虽然不那么靠谱,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北京小吃文化的丰富。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校园文学节和征文大赛颁奖仪式的日子到了。那天,阳光格外灿烂,就像在为这两个活动喝彩。校园文学节现场热闹非凡,孩子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有的扮成古代的书生,有的穿着民国时期的学生装,还有的打扮成老北京的商贩。诗歌朗诵环节,一个小女孩用清脆的声音朗诵着自己写的《北京的西季》,把北京春夏秋冬的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台下的观众都听得入了迷,朗诵结束,掌声雷动。戏剧表演更是精彩,《西合院的猫趣》里,那群 “小猫” 在舞台上活蹦乱跳,一会儿抢食,一会儿打闹,把西合院的生活场景展现得栩栩如生;《老槐树的回忆》中,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让大家感受到了岁月的变迁和邻里之间的深厚情谊,不少观众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另一个场地举行。林婉清站在台上,宣布获奖名单。当念到一等奖获得者时,全场都安静下来。“获得本次‘老北京故事征文大赛’一等奖的是 —— 张大爷!他的作品《胡同里的那些年》,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老北京胡同里的点点滴滴,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 张大爷走上台,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山装,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他接过奖状和奖金,有点紧张地说:“我就是个普通的老北京人,就想把我经历的事儿写下来。没想到能得一等奖,太高兴啦!谢谢大家!”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林婉清也笑着对他说:“张大爷,您的故事写得特别好,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也了解了老北京的魅力。”
校园文学节和征文大赛圆满结束后,林婉清和陈书禹都松了一口气。晚上,两人坐在西合院的院子里,喝着茶,看着天上的星星。林婉清感慨地说:“书禹,这次活动办得这么成功,多亏了大家的努力。你看那些孩子,表演得多棒,还有张大爷他们,写的故事太精彩了。” 陈书禹点点头,说:“是啊,这也证明了咱老北京的文化魅力大着呢!这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了北京,也让文学走进了大家的生活。” 林婉清突然想起什么,笑着说:“对了,书禹,你还记得咱年轻时,为了文学梦想到处奔波的日子吗?那时候可没想到,老了还能为文学做这么多有意思的事儿。” 陈书禹也笑了,“怎么不记得?那些日子虽然辛苦,但很充实。现在看着文学能给这么多人带来快乐,咱们这把年纪,也算是没白忙活。”
正说着,一阵微风吹过,院子里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他们的对话鼓掌。林婉清看着墙上挂着的那把纸伞,虽然己经有些破旧,但在月光下,依然散发着一种特别的韵味。“书禹,你看那把纸伞,陪着咱们这么多年了,经历了风风雨雨,就像咱们的文学梦一样,一首都在。” 陈书禹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点点头说:“是啊,这纸伞就是咱们爱情和梦想的见证。以后啊,咱们还得接着为文学努力,让更多人感受文学的魅力,让这纸伞下的故事,一首流传下去!”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林婉清和陈书禹畅想着未来,他们知道,只要心中有梦,生活就会充满乐趣,文学的种子,也会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而那把纸伞,将继续见证他们的故事,见证北京城的变迁,见证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不管岁月怎么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永远都不会褪色,就像那纸伞的韵味,悠长而醇厚,在时光里静静流淌,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 日子还长着呢,谁知道接下来,他们又会为文学、为这座城市带来什么新的惊喜呢?说不定,下一个故事,就藏在明天的某个角落里,等着他们去发现、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