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一行人抵达那座偏远小镇时,正值晌午,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扬起的尘土在半空弥漫。小镇的街道狭窄而崎岖,两旁是破旧不堪的房屋,墙壁上布满了岁月的斑驳痕迹,门窗大多残缺不全,被风一吹便吱呀作响。
看到这群身着整齐服饰、带着各种医疗器具的外来者,小镇上的居民们既好奇又有些胆怯。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目光中满是疑惑和期待。
“娘,他们是干啥的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扯着身旁妇人的衣角,仰着小脸问道。
妇人轻轻拍了拍孩子的手,低声说:“听说是来给咱看病的大夫,别瞎问。”
苏瑶留意到了众人的目光,她微笑着走上前,尽量让自已的声音温和而亲切:“乡亲们,我们是济世堂的大夫,这次来就是想给大家瞧瞧病,免费的,大家不用担心。”
听到“免费”二字,人群中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不少人眼中露出了惊喜的神色。但也有人仍心存疑虑,毕竟在这个贫困的小镇,他们早已习惯了生活的艰辛,对于突如其来的善意难免有些不敢相信。
“真的不要钱吗?不会是骗人的吧?”一个老汉皱着眉头,大声问道。
苏瑶耐心地解释道:“大爷,我们济世堂向来以救死扶伤为宗旨,这次来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我们绝不收取任何费用,您要是不信,可以先看看我们怎么看病。”
在苏瑶的劝说下,一些胆子较大的居民开始慢慢向前挪动脚步。苏瑶立刻安排随行的大夫和学徒们在小镇的空地上支起了简易的诊台,摆放好医疗器械和药材。
一位年轻的女子抱着一个面色苍白的孩子走了过来,她的眼神中满是焦急和无奈。“大夫,求求您救救我的孩子,他一直咳嗽,吃了好多土方子都不管用。”
苏瑶赶忙迎上去,轻声安慰道:“别急,让我看看孩子。”她仔细地为孩子检查,听诊、看舌苔、摸脉象,每一个动作都轻柔而专注。
“孩子这是外感风寒,又拖着没及时治疗,导致咳嗽加重。不过别担心,吃几副药就会好的。”苏瑶一边说着,一边迅速地写下药方,递给身旁的学徒。
年轻女子接过药方,眼中闪烁着泪花:“太谢谢您了,大夫。要不是你们来,我真不知道该咋办了。”
随着第一个病人的诊治,越来越多的居民放下了心中的疑虑,纷纷排起了长队。苏瑶和其他大夫们开始忙碌起来,一个接一个地为病人诊断病情、开方抓药。
在诊治过程中,苏瑶发现这里的居民大多患有一些常见的疾病,如感冒、咳嗽、肠胃病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病情往往被拖延,变得更加严重。还有一些人因为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落下了腰腿疼的毛病,却只能默默忍受。
“大夫,我这腰一到阴天下雨就疼得厉害,都没法下地干活了。”一位中年男子痛苦地说道。
苏瑶仔细检查了他的腰部,说道:“您这是劳损过度,加上受了寒湿,导致经络不通。我先给您做一下推拿,再开些药回去热敷,平时也要注意休息,别太劳累了。”
说着,苏瑶便开始为男子进行推拿。她的手法娴熟而有力,每一下都准确地按在穴位上。男子起初疼得直咧嘴,但随着推拿的进行,他的表情逐渐舒缓,口中不断说着:“舒服多了,大夫您真神了。”
与此同时,那些年轻的学徒们也在一旁认真地学习着,他们看着苏瑶和其他大夫们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不时地记录下要点。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义诊,更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
“苏医正,您看这个病人的症状,是不是和我们在医书上看到的不太一样啊?”一个学徒拿着病历,疑惑地问道。
苏瑶走过去,仔细看了看病人的情况,耐心地解释道:“医学是灵活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病情都会有所差异。我们不能只死记硬背医书上的知识,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治疗。”
学徒听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原来是这样,苏医正,我明白了。”
时间在忙碌中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西斜。看着那些经过治疗后脸上露出笑容的居民,苏瑶和大夫们感到无比的欣慰。虽然一天的义诊让他们疲惫不堪,但他们知道,自已的付出是值得的。
“乡亲们,今天的义诊就先到这里了,明天我们还会继续的。大家有什么不舒服的,明天再来找我们。”苏瑶大声说道。
居民们纷纷围拢过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谢谢你们啊,大夫,你们可真是活菩萨。”“就是,要不是你们,我们都不知道该咋办了。”
苏瑶微笑着回应着大家的感谢,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几天的义诊中,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让这个小镇的居民们感受到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