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觐见天子,献上奇书
周良握紧玉佩,目光沉静如水。窗外的晨光透过纸窗洒进来,映在他脸上,像是某种无声的召唤。
苏锦轻轻将外袍披在他肩上,低声道:“昨夜那位沈元……他不是普通人。”
“是啊。”周良点头,“能接触皇家纹样之人,绝非隐退那么简单。”
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读出了那份沉重与决然。
“今日朝堂之上,你要小心应对。”苏锦道。
“我会的。”周良站起身,整理衣冠,眼神中透出一抹坚定,“该来的终究要来。”
宫门前,早有礼部官员等候引路。周良步入皇宫,脚步稳重,每一步都踏在青石板上,回响清晰。他心中清楚,今日这一场觐见,不只是展示才华那么简单,而是一次真正的博弈。
进入殿前候召时,己有几位文臣武将在侧。有人投来好奇的目光,也有人冷眼旁观,更有人低声议论,声音虽轻,却字字入耳。
“不过是个书生,竟也配入宫面圣?”
“听说他在民间搞什么学堂,连农具都敢改,怕是不安分得很。”
周良不动声色地站在一旁,仿佛未曾听见那些话语。他知道,这些人不过是试探,真正的大戏尚未开场。
不久后,内侍高声宣召:“周良进殿——”
他迈步踏入大殿,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威严而肃穆。群臣分列两侧,气氛凝重。
周良跪地行礼,朗声道:“草民周良,叩见陛下。”
“平身。”皇帝的声音不疾不徐,听不出情绪。
周良起身,双手捧着一本装帧古朴的书册,恭敬呈上:“陛下,此乃《石头记》修订本,融合古今笔法,旨在教化人心、启迪智慧。”
皇帝接过,翻开几页,眉头微动。他虽为天子,却亦通文墨,略一浏览便觉内容精妙,言语含蓄而意蕴深远。
“你便是那良锦书屋的创办人?”皇帝问道。
“正是。”周良答道,“草民所创之书屋、学堂,皆以传播知识、培育人才为宗旨,愿天下学子皆可读书识字,明理修德。”
话音刚落,一名老臣出列,语气冷淡:“区区书生,竟妄言教化天下?你可知朝廷设立官学多年,岂容你这野学横行?”
周良拱手答道:“大人所言极是。但草民以为,官学虽好,然难覆西方。若能以民间之力辅之,或可使更多寒门子弟得入学堂,共沐书香。”
另一名大臣冷笑:“你这是想夺朝廷之权?”
“不敢。”周良神色坦然,“草民只求推广学问,并无僭越之意。且草民所设学堂,皆依朝廷律令行事,从未逾矩。”
皇帝抬眼望向他们,缓缓开口:“朕倒觉得,此人言辞恳切,且书中所载确有可观之处。”
几名反对者一时语塞。
皇帝又翻阅了几页,忽而露出一丝笑意:“此书讲情而不滥,论世而不乱,倒是别有一番风骨。”
他合上书册,看向周良:“你还有何献?”
周良取出另一本书:“此乃《西厢记》改编本,去其艳俗,留其真情,亦可供世人品读。”
皇帝接过,略显惊讶:“你竟能改动这等经典?”
“草民不敢妄称改动。”周良谦逊道,“只是试图以今人之心,解古人之意,使其更易为人所接受。”
皇帝点了点头,似有所思。
此时,又有大臣出列:“陛下,此举若开先河,恐民间私学泛滥,难以管理。”
“有何不可?”皇帝淡淡一笑,“若有才者愿自办书院,为国育才,何乐而不为?”
众臣一震,纷纷低头不语。
皇帝继续道:“朕听闻你在各地设学堂,己有数千学子受益,此事属实?”
“属实。”周良答道,“草民每设一学堂,皆亲自拟定课程、选聘师长,务求严谨有度。”
“很好。”皇帝点头,“朕准你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学堂,并可在京城设立总堂,由礼部协助办理。”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那名先前反对的老臣急道:“陛下三思!此举若成,恐动摇朝廷文教根基!”
皇帝面色一沉:“朕问的是治国安邦之道,而非守旧之言。”
老臣被斥,只得退回。
皇帝转头看向周良:“你既有志于此,朕便予你支持。但记住,既是为民,便当尽责。”
“草民定不负陛下厚望。”周良躬身再拜,心中却知,这只是开始。
退朝之后,周良走出宫殿,阳光洒在身上,暖意却未及心底。他知道,今日的胜利不过是暂时的,那些被触动利益的人,绝不会善罢甘休。
回到客栈,苏锦己等候多时。
“如何?”她迎上前。
“成了。”周良缓缓点头,“皇帝允准我在全国设学堂,并可在京城立总堂。”
苏锦松了口气,随即又皱眉:“但他们不会就此罢休吧?”
“自然不会。”周良神色平静,“今日反对最烈的那位老臣,是户部尚书的亲信。背后恐怕还有东宫的意思。”
“东宫?”苏锦脸色微变,“那位赵幕宾昨日曾提过‘小心东宫’……难道他们己经盯上了你?”
“不止是盯上。”周良轻声道,“而是己经开始布局了。”
夜色渐浓,客栈内烛火摇曳。周良坐在桌前,望着那枚玉佩出神。
“你觉得,那位沈元到底是谁?”苏锦轻声问。
“或许是朝中一位不愿暴露身份的智者。”周良道,“但他既然提醒我,说明东宫那边,确实不容小觑。”
苏锦沉默片刻,忽然道:“那你打算怎么办?”
周良抬头,目光坚定如铁:“既然己经走到这一步,就只能往前走。”
门外传来敲门声。
周良与苏锦对视一眼,后者悄然移至窗边,手指按在刀柄上。
周良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一个身穿黑袍的男子,低声道:
“周公子,东宫派人请您明日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