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京城来的使者,试探与拉拢
周良整了整衣袖,推开门。夜风扑面而来,带着几分寒意。门外站着三名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为首一人身形清瘦,面容沉稳,手中捧着一卷黄绫,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
“周先生。”那人微微颔首,语气不卑不亢,“在下礼部主簿李慎之,奉陆尚书之命前来商议《石头记》一事。”
周良心中微动,面上却不露声色,拱手道:“原来是李大人,失迎了,请进。”
书屋内烛火摇曳,几案上还摆着方才与苏锦对坐时未喝完的茶。周良请三人入座,亲自为他们斟茶。王三站在一旁,神色谨慎。
“多谢周先生款待。”李慎之端起茶盏轻啜一口,放下后正色道,“陆尚书对《石头记》极为赞赏,欲将其纳入宫廷藏书,并愿以重金购得版权,不知周先生意下如何?”
周良微笑:“承蒙厚爱,实不敢当。只是这书尚在修订之中,尚未定稿,若贸然出售,恐怕有负读者期望。”
李慎之目光微闪,随即笑道:“周先生果真谦逊。此书己在坊间广为流传,百姓皆称其为‘大周第一奇书’,若能入宫,必成千古佳话。陆尚书也愿为周先生谋个翰林院编修之职,以示嘉奖。”
周良心中冷笑,面上却仍从容:“李大人言重了,在下不过一介布衣,岂敢妄想官职?书屋虽小,却是我与拙荆安身立命之所,实在难以割舍。”
李慎之轻轻一笑,眼中却透出一丝探究:“周先生果然重情重义。不过,朝中亦有不少文人墨客对周先生才华倾慕己久,若能入仕,必能施展抱负,造福一方。”
周良淡然道:“在下才疏学浅,恐难胜任朝廷重任。且如今世道安稳,百姓安居乐业,何须我等草莽之人插手?”
李慎之一时语塞,沉默片刻,忽然换了语气:“周先生可曾想过,若此书继续流传,恐怕会引起某些不必要的麻烦?”
周良眉头微挑,不动声色:“哦?李大人此话何解?”
“有些事,未必是越多人知道越好。”李慎之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比如书中那些关于权贵、家族、人性的描写……若被有心人利用,恐怕会牵连不小。”
周良心中一凛,脸上却依旧平静:“李大人多虑了。在下写书,只为记录人间百态,抒发心中所感,并无他意。”
“但世人解读不同。”李慎之缓缓道,“有人看作爱情传奇,有人则视作讽喻现实。若有人借题发挥,周先生又该如何自处?”
周良微微一笑,语气不急不缓:“李大人说得极是。但正如古人所言,‘诗三百,思无邪’,文字本无罪,人心各异耳。若真有人借此生事,那也不是我所能左右的。”
李慎之沉默片刻,忽然起身拱手:“周先生果然高见,李某佩服。”
他身后两人也随之站起,似乎准备告辞。然而就在转身之际,李慎之忽然回头,语气低沉:“周先生,陆尚书对你寄予厚望,希望你能慎重考虑。我们还会再来。”
周良点头送他们出门,看着三人身影消失在夜色中,心头却沉了几分。
“你应付得很好。”苏锦从屏风后走出,神色凝重,“但他们不会善罢甘休。”
“我知道。”周良轻声道,“他们是在试探我,也在试探这本书的影响力。”
“下一步,他们会怎么做?”苏锦问。
“也许会施压,也许会拉拢。”周良望着门外渐暗的天色,“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让他们真正掌控这本书。”
苏锦点点头,握住他的手:“我会一首陪着你。”
“嗯。”周良回握她的手,掌心温热而坚定。
翌日清晨,书屋刚开门,便有数位文人来访,皆是京城有名的学者和官员幕僚。他们或赞誉《石头记》妙笔生花,或询问周良是否愿意参与朝廷的文化工程。言语之间,不乏暗示之意。
周良一一接待,态度温和却不肯松口。他知道,这些人不过是朝廷试探的延伸,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
午后,一位身穿青衫的年轻士子悄然来访。他自称姓赵,是翰林院新晋的典籍官,言谈举止儒雅,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几分锋芒。
“周兄才华横溢,令人敬佩。”赵某坐下后,笑着说道,“听闻你拒绝了李大人的好意,真是令人惋惜。”
“赵兄客气了。”周良淡淡一笑,“我只是不愿涉足官场罢了。”
“可惜啊。”赵某摇头,“若你愿意入仕,凭你的才学,必能在朝堂上大放异彩。陆尚书对你是真心欣赏,甚至有意让你主持一场文会,召集天下才子共论文学之道。”
周良心中一动,表面却不动声色:“赵兄此言,倒是让我有些心动了。”
“心动就好。”赵某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不如这样,过几日陆尚书将在府中设宴,邀请几位文坛大家共叙文事,也想请你出席。届时,或许能让你更深入了解朝廷对文学的态度。”
周良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既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赵某满意地笑了,起身告辞。
待他走后,苏锦走进来,神色复杂:“你答应得太快了。”
“我想看看他们的底线。”周良目光深沉,“他们越是热情,就越说明他们在乎这本书。我要做的,是让他们以为我己动摇,从而放松警惕。”
“可万一他们设局呢?”苏锦担忧。
“那就陪他们演下去。”周良嘴角微扬,“我倒要看看,这场棋局,谁才是真正的棋手。”
苏锦望着他,眼中既有担忧,也有信任。
“那你小心行事。”她低声叮嘱。
周良点头,目光投向窗外,天边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书屋内,烛火依旧明亮,纸墨清香萦绕,而外面的世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