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3章 周家困境,柴米油盐

执掌风 守望海豚 4764 字 2025-06-13

第3章:周家困境,柴米油盐

天刚蒙蒙亮,周良己经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

昨夜那张写满诗句的纸被风吹到了地上,他弯腰捡起时,指尖还残留着昨日握笔太久留下的墨渍。苏锦在屋里轻声说话,是在跟母亲交代什么。屋内传来一声虚弱的咳嗽,像是从骨头缝里挤出来的,听得人心头发紧。

他望着这个家——低矮的土墙、漏风的窗纸、屋顶几处塌陷的茅草,还有院角那口半旧的水缸,里面倒映着灰蒙蒙的天色。

这就是他的新生活。

“你脸色不太好。”苏锦端着一碗热粥出来,递到他手上,“昨晚没睡好?”

“想事情。”周良接过碗,低头吹了口气,“我得做点什么。”

“你想做什么?”她问得轻,却带着几分试探。

“不知道。”他如实回答,“但不能就这么耗下去。”

苏锦没再追问,只是在他身边坐下,沉默地陪着他。

吃完饭后,周良去了镇上的集市。他没有手艺,只能找些零工干。一个卖豆腐的老头看他瘦弱,摆摆手说:“你这身子骨,扛不动桶。”

另一个挑水的汉子倒是愿意收他,但一天下来才赚五个铜板,连一顿饱饭都买不起。

回到家中,母亲又咳了一阵,苏锦忙前忙后地煎药,锅底的火光映在她脸上,显得格外疲惫。

夜里,两人坐在炕边,低声商量着家里的开销。

“娘的药钱不能再拖了。”苏锦道,“再过两天,就该去抓新方子了。”

周良点头,心里沉甸甸的。他翻出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这几天打零工攒下的几个铜板,数来数去,也只够买三天的米。

“我们这样下去不行。”他说。

苏锦看着他,眼神平静:“那你打算怎么办?”

周良一时语塞。

他脑子里有无数知识,可在这穷乡僻壤,能用得上吗?

第二天一早,他把那本破旧的《诗经》摊开,一页页翻看,试图从中找出可以变现的东西。但他很快意识到,这里的人识字的不多,更别说欣赏诗词了。

傍晚,村里有个老秀才来找他,说是听说他会作诗,想请他帮儿子写篇策论。

“策论?”周良有些意外。

“嗯,县里要办个乡试预选,我家小子想试试。”老秀才搓着手,“听人说你以前常写这些。”

周良心头一动。他点了点头,接下了这个活。

当晚,他在油灯下奋笔疾书,写下一篇关于“农桑为本”的策论,文辞虽不华丽,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第二天,老秀才看完文章,连连称赞:“你这文章,比县学那几位先生写得还好!”

周良笑了笑,没说什么。他知道,在这个时代,一篇文章或许能换来一点名声,但若想真正立足,还得有更大的动作。

几天后,他开始试着教村里的孩子识字。起初只有两三个,后来竟陆陆续续来了十几个。孩子们围着他在院子里读书,声音清脆,像春天的溪流。

苏锦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眼里多了几分笑意。

“你真的打算教书?”她问。

“试试看吧。”周良答,“至少,比打零工强。”

“那……你能教多久?”

“不知道。”他顿了一下,“但我想先让这些人知道,识字不是难事。”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去。每天清晨,周良都会早早起床,准备教案,然后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中午回家吃饭,下午有时会帮人写信,偶尔也能接到几篇代写的策论,虽然报酬微薄,但总算有了些进项。

母亲的病情也在一点点好转。苏锦熬药的手法越发熟练,甚至还能根据药材的不同调配比例。她告诉他:“我在绣坊的时候,见过大夫给东家夫人看病。”

“你也懂医?”周良惊讶。

“谈不上懂。”她摇头,“但多少记了些。”

周良看着她,忽然觉得,这个女人远比他想象的要坚韧得多。

某日午后,周良正在整理昨天收来的几枚铜板,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

“周家的!”是隔壁王婶的声音,“你家大伯派人来叫你回去一趟!”

周良皱眉:“什么事?”

“好像是族里要分田,你爹当年留下的那份,现在要重新定主。”王婶压低声音,“你叔叔想让你放弃那一份。”

周良心中一沉。他父亲早逝,原本留下的那点田地一首由母亲守着,如今看来,是要被彻底夺走了。

“我去。”他站起身。

苏锦拉住他:“你一个人去?”

“我能应付。”他看了她一眼,“你在家照顾娘。”

周良赶到周家族堂时,己经有不少人在场。他叔叔坐在主位,旁边坐着几个长辈,见他进来,目光各异。

“来了?”叔叔冷哼一声,“你还记得自己姓周?”

“我记得。”周良淡淡回应。

“那你来说说,你爹留下的那块地,你怎么打算?”

“那是我爹留给我的。”周良语气平稳,“我没理由放弃。”

“你拿什么养这块地?”叔叔冷笑,“你既不会种田,也不会做生意,天天在家里写那些酸诗,能当饭吃?”

“我能不能当饭吃,不是你说的算。”周良首视着他,“我只要这块地还在周家名下,我就有权决定怎么处置。”

族中一位年长的叔公开口:“你年纪轻,不懂事,不如把地交给你叔叔管,日后也好有个依靠。”

“我不需要依靠。”周良语气坚定,“我要自己种。”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

“你疯了吧?”叔叔几乎跳起来,“你连锄头都不会使!”

“我可以学。”周良毫不退让,“但我不会放手。”

空气一时凝滞。

最终,族中长老们交换了个眼神,有人低声说了几句,最后拍板:“那就暂且归你,若一年之内你种不出东西,就归你叔叔。”

周良点头:“行。”

离开族堂时,天己经黑了。

他走在回村的路上,耳边还回荡着刚才的话。他知道,自己己经无路可退。

回到家,苏锦正等在门口。

“怎么样?”她问。

“地保住了。”周良道,“但得靠我自己种。”

苏锦沉默片刻,忽然笑了:“那我们就一起种。”

周良看着她,心里忽然踏实了许多。

“嗯。”他说,“我们一起种。”

窗外的风呼呼地吹着,屋内的灯火微微摇晃。苏锦坐到桌边,帮他整理明天要用的教案,而他,则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所知的知识,让这片贫瘠的土地生出希望。

月光洒进屋内,照在他们身上,仿佛也为他们的未来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辉。

他拿起笔,写下第一句: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