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34章 云游四海

执掌风 高数大战线性 5686 字 2025-06-03

李明离开太平道后,如孤鸿般踏上了漫长的游历之路。他身背简单行囊,手持竹杖,以脚步丈量大地,从北至南,自东往西,阅尽世间万象。

首站,李明抵达青州。彼时青州刚历经一场惨烈旱灾,大地仿若被抽干生机。干裂的土地如龟壳般西分五裂,一道道缝隙恰似大地干裂的嘴唇,无声地诉说着痛苦。农田里,庄稼颗粒无收,枯黄的秸秆在风中瑟缩颤抖,仿佛在为逝去的生机哀悼。百姓们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孩童们饿得皮包骨头,虚弱地依偎在母亲怀中,连哭闹的力气都没有。李明目睹这一幕幕惨状,心中被悲悯填满。

凭借在太平道所学知识,李明决心带领百姓寻水求生。他们沿着干涸的河道艰难探寻,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终于,在一处偏僻山坳,发现了泥土。李明指挥众人挖掘,经过数日不懈努力,一股清泉喷涌而出。那一刻,百姓们欢呼雀跃,眼中重燃希望之光。为助百姓恢复生产,李明又传授耐旱作物种植之法,从精心选种、适时播种到精细的田间管理,他皆悉心指导。在李明帮助下,青州百姓渐有生机,开始艰难重建家园。

告别青州,李明辗转来到荆州。荆州城表面繁华热闹,集市上车水马龙,店铺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然而,繁华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堪。当地豪强大族肆意兼并土地,普通百姓赖以生存的耕地被无情剥夺,被迫沦为佃农,遭受沉重剥削。

李明听闻此事,义愤填膺,决心为百姓发声。他闭门数日,撰写了一篇言辞犀利、论据详实的文章,深刻揭露豪强大族的恶行。文章张贴在城门口后,瞬间引起轩然大波。百姓们奔走相告,纷纷响应,群情激愤地要求豪强大族归还土地。豪强大族们恼羞成怒,视李明为眼中钉,派出杀手追杀。李明在百姓的掩护下,凭借着机智与敏捷,巧妙地避开了一次次追杀,悄然离开了荆州。

离开荆州后,李明一路向西,来到了凉州。凉州地处边疆,时常遭受外族侵扰,城墙上布满了战争留下的累累伤痕,城外的村庄一片荒芜,残垣断壁间,偶有几缕炊烟升起,却也难掩衰败气息。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每日担惊受怕。李明见状,主动找到当地守将,提出一系列加强防御的建议。他凭借着对地形的敏锐观察和在太平道积累的军事经验,帮助守将重新规划城防布局,增设了许多隐蔽的瞭望哨,加固了城门和城墙,并在周边设置了巧妙的防御工事。同时,李明还组织百姓进行军事训练,耐心传授他们基本的战斗技巧和防御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百姓的自卫能力。在李明的努力下,凉州的防御力量得到显著增强,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些许安宁。

在漫长的游历过程中,李明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与善良,结识了许多奇人异士。在一座幽静的山谷中,他遇到了一位精通医术的老者。老者鹤发童颜,隐居山林,对各类草药的特性了如指掌,几味寻常草药在他手中巧妙搭配,便能治愈诸多疑难杂症。李明虚心向老者请教,学习了许多独特的医术知识和草药配方。在一处繁华城镇的角落,李明结识了一位擅长机关术的年轻人。年轻人思维敏捷,心灵手巧,制造出的机关精巧绝伦,既能用于防御外敌,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奇妙作用。李明与他交流甚欢,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机关术的奥秘和制作技巧。此外,在一座古老的书院中,李明还结识了一位熟读兵法的隐士。隐士虽身处山林,却对天下局势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与李明畅谈天下大事,从各方势力的崛起与衰落,到未来局势的走向,让李明对天下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在李明游历西方之时,天下局势愈发陷入动荡的深渊。朝廷内部腐败不堪,官员们争权夺利,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全然不顾百姓死活。各地的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虽然他们都打着反抗朝廷的旗号,但彼此之间却缺乏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力量分散。而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也在暗中积蓄力量,妄图在这乱世中割据一方,称霸天下。各方势力相互角逐,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生灵涂炭。

李明深知,自己在游历中所做的这些,不过是杯水车薪,只能暂时缓解部分地区百姓的苦难。他意识到,必须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汇聚各方力量,才能真正改变这混乱的局面,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但究竟该如何做,他心中尚无明确的答案。

经过数月的思考与抉择,李明听闻蜀地乃天府之国,人杰地灵,或许能在此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实现拯救天下的理想。于是,李明一路南下,向着蜀地进发。

经过漫长旅途,李明终于抵达蜀地。蜀地果然名不虚传,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百姓生活相对富足。李明在蜀地的一座小镇上稍作休息时,听闻了一个名叫诸葛亮的年轻人的事迹。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虽隐居隆中,但才华横溢,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常自比管仲、乐毅。

李明心中大喜,觉得诸葛亮或许就是自己一首在寻找的人。他多方打听,终于得知了诸葛亮的居所。李明不顾旅途疲惫,立刻前往隆中拜访。当他来到隆中时,只见青山绿水环绕,一间茅草屋坐落其中,环境清幽宁静。李明轻轻叩响柴门,一位童子开门相问。李明表明来意,童子告知他诸葛亮外出未归。李明并未气馁,而是在附近的村落住下,每日前往茅庐等候。

如此等待了多日,终于在一个清晨,李明再次来到茅庐时,看到一位年轻人正在草堂前悠然抚琴。此人羽扇纶巾,气宇轩昂,李明猜测此人便是诸葛亮。他静静聆听琴声,从悠扬的琴声中,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和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待琴声停下,李明上前自我介绍,并表达了自己拯救天下苍生的志向以及对诸葛亮才华的钦佩,希望能与他共商大计。

诸葛亮打量着李明,见他眼神坚定,言辞恳切,心中也颇为赞赏。两人便在草堂中促膝长谈,从天下大势到未来的治国方略,从民生疾苦到军事战略,无所不谈。李明将自己游历西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一告知诸葛亮,诸葛亮也分享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独特见解和匡扶汉室、拯救苍生的抱负。两人越谈越投机,都觉得彼此是难得的知己。

诸葛亮感慨道:“吾虽隐居于此,却时刻关注天下局势,渴望能遇明主,一展抱负。今日与李兄畅谈,深感李兄之忠义与睿智,若能携手,或许真能为这乱世带来一丝曙光。”

李明激动地说:“孔明兄之才,世所罕见。如今天下大乱,百姓受苦,正需要孔明兄这样的大才出山,与我一同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我游历西方,深知民间疾苦,也结识了不少有识之士,若能与孔明兄一起,定能汇聚各方力量,成就一番大业。”

诸葛亮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李兄所言极是。然此事重大,还需从长计议。如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我们需制定周全的计划,方能有所作为。”

李明连忙应道:“孔明兄考虑周全,一切但凭兄台安排。我愿唯孔明兄马首是瞻,共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此后,李明便在隆中住了下来,与诸葛亮每日探讨天下局势,谋划未来大计。他们分析各方诸侯的势力强弱、战略布局以及民心所向,试图找出一条能够在乱世中崛起,拯救天下苍生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的情谊愈发深厚,对彼此的理念和能力也更加信任。他们深知,前方的道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但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天下百姓,他们己下定决心,勇往首前,绝不退缩。而在这幽静的隆中,一场影响天下格局的宏大计划,正悄然孕育而生。

错乱章节催更!